当遭遇骗婚并被骗取彩礼而对方拒绝归还时,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本文将系统介绍骗婚的法律认定标准、追回彩礼的法律依据、所需证据的收集方法、具体的维权步骤以及相关的预防建议,帮助受害者全面了解在这一困境中的法律救济途径。
骗婚的法律认定与特征
在法律实践中,"骗婚"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,但通常指一方以虚假身份、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,以缔结婚姻为名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。根据司法实践和案例分析,骗婚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:
短期多次婚姻:行为人在短时间内多次结婚并收取高额彩礼,婚姻关系持续时间极短,如案例中孙某在四年内涉及三起离婚纠纷,每次婚姻均收取高额彩礼且婚后不久即分居。
缺乏真实共同生活:双方虽可能办理结婚登记,但无实质夫妻生活和情感基础,如赵某与孙某案中,婚后孙某主要在娘家居住,双方共同生活时间不超过一个月。
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:行为人可能伪造身份、隐瞒婚史、健康状态或虚构经济状况,如吴某故意隐瞒身患不能生育的重大疾病导致婚姻未能缔结。
以索取财物为主要目的:在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索取财物意图,如李某在与王某恋爱期间,几乎每次主动联系都以索要钱款为目的,且从未回赠过王某。
从法律性质上看,骗婚可能涉及两种法律责任:
民事责任:符合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中"借婚姻索取财物"的情形,彩礼应当返还。
刑事责任:当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骗取财物数额较大时,可能构成《刑法》第266条的诈骗罪,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统计数据,虽然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对方"骗婚"的案件有2532件,但仅有25个案件被法院明确认定被告有"骗婚"行为,多数案件因证据不足无法认定。这表明骗婚行为的法律认定具有较高难度,关键在于证据的充分性和证明力。
追回彩礼的法律依据
我国法律为彩礼返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,主要体现在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中。了解这些法律规定,有助于受害人有效维护自身权益。
民法典基本原则: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明确规定"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",确立了处理彩礼问题的基本原则。这一规定表明,以婚姻为名索取财物的行为本身就被法律所禁止,为彩礼返还提供了基础法律依据。
彩礼返还的具体情形: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婚姻家庭编的解释(一)》第五条规定了三种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形:
1.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;
2.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;
3. 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(以双方离婚为条件)。
共同生活时间因素的考量:对于"闪离"(结婚后短时间内离婚)及未登记但已共同生活的情况,《规定》明确应综合考虑共同生活时间、彩礼实际使用、孕育情况等因素确定返还比例。如案例四中,虽未登记结婚且未共同生活,但因男方隐瞒重大疾病存在过错,法院调解酌减返还数额。
诉讼主体资格的确定:《规定》第四条明确了婚约财产纠纷中,实际给付/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作为共同原告/被告,这符合中国传统婚俗中父母参与彩礼往来的实际情况。例如在符某与欧某丽案中,法院判决欧某丽及其父母共同返还彩礼。